云陆从文化新发现层面梳理《清华书简》
清华书简是第四次文化重大发现
一为孔子壁中书:
二为汲冢书: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晋咸宁五年 (公元279年),一作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二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是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经过整理,有《竹书纪年》12篇,因为原本写在竹简上而得名,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与传统记载不同,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三为甲骨文发现。
清华书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新发现的内容则可以纠正传统误解、对周代历史的重新审视、建立都有极大意义。由此,这批“清华简”的发现研究,不仅是对文献本身的,还有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的面貌的新视野。如鸟如虫的楚文字,以漆黑字迹,记录于近2500枚棕黄色的竹简之上。这些2300多年前幸免于焚书坑儒的战国竹书,是复原先秦历史的重要拼图。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献,入藏清华大学,被命名为“清华简”。自2008年至2018年,入藏十年间,一群历史和古文字学者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孜孜不倦地破译古文字密码,获得一项又一项惊世发现。但,探索无止境。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专家们就像玩拼图一般,根据竹简长短,编绳位置,版式,字体和字符间距,竹简内容等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终于在竹简中找到了至少63篇书。
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刘国忠说,“简直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内容丰富得超乎想象,甚至连竹简上的书法都堪称赏心悦目,工作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
研究人物:李学勤、郭永秉
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尹至》、《尹诰》两篇述夏末商初之事;
《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
《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
《厚父》叙事与大盂鼎颇为相似,反映出的周初重德的思想与当时文献亦相符合,其民本思想较周初似有所发展。
《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简,全篇共分为23章,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可能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订正作用。单篇最长的《系年》一文,证明“烽火戏诸侯”为戏说。“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其中记载,周幽王为逗妃子褒姒的“千金一笑”,用虚举烽火的方式来戏弄诸侯,此后,正宫王后的父亲申伯联合犬戎等少数民族入侵,但诸侯不肯来勤王,西周因此灭亡。而《系年》则呈现了另一个版本:周幽王主动进攻正宫王后父亲,之后对方联合少数民族将其打败。关于“烽火戏诸侯”,《竹书纪年》中也无记载,史学家由此断定,该典故只是“戏言”,并不存在。“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楚居》讲述了楚国历史: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季连初降於騩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郢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於京宗,爰得妣疠,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渭自胁出,妣疠宾于天,巫烖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良臣》:简文通篇连贯书写,主要记述黄帝以至春秋著名君主的良臣。
发现周文王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没人知道。文王想用这些史事给太子灌输一个思想观念——“中”。
首次发现武王乐诗经:为“武王伐耆说”找到了证据。简上记载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些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特别是秦代以后,乐诗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重要。如,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毕公高为客,召公保奭为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王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王夜爵酬周公,作歌一终曰《輶乘》:“輶乘既翼,人备余不胄。组士奋甲,殹民之秀。方壮方武,克燮仇雠。嘉爵速饮,后爵乃复。”周公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赑赑》:“赑赑戎服,壮武赳赳。宓情谋猷,裕德乃就。王有旨酒,我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慆。”周公又夜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禋盟,於□□□。月有成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亡疆。”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升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蟋蟀在席,岁聿云莫。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作。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瞿瞿。蟋蟀在舍,岁聿云[徂。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除,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瞿瞿。”
《祝辞》:是一篇巫术色彩浓厚的简文,其中记录了一些古时巫术咒语,比如遇到失火、溺水等情况时,口中念什么咒语。
《赤鹄之集汤之屋》:简文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记载伊尹事迹,但主体还是在记言,应更接近道家类文献,与《赤鸠》更接近小说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与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有关。
《殷高宗问于三寿》则与战国诸子学说诸家夹杂的特点相符合 。
古文《尚书》重见天日:《尹诰》真本出土,意味着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这次发现的《金縢》等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
“清华简”中还包含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有学者指出,清华简中的古文原本《尚书》与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发现整理,将有可能重写中国上古史。
古文《尚书》重见天日,再证今本古文《尚书》系伪书。傅说之命》是《尚书》的一部分,然而它与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全然不同,清华简《傅说之命》的出现,和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中刊出的《尹诰》即《咸有一德》一样,确证了传世孔传本为伪书。
《郑武夫人规孺子》简,提到了郑国的郑庄公。根据现有文献推测,武公在卫国居住可能是在嗣位之初。
《郑文公问太伯》则记录了郑国公族太伯规诫文公的言辞。学界一般认为郑桓公早卒,郑国东迁实际是从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开始,而《郑文公问太伯》则明确记载郑桓公就已经“获函、訾”、“克郐”,开始东迁启疆的进程。在他看来,这一记载揭示了两周之际郑国开国的真实面貌,也将为春秋早期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子产》则是“论文”,它是关于郑国名臣子产道德修养及施政业绩的论说。全篇可分为十个小段,从圣君如何利民自勉,做到君民相互信任,讲到子产执政,如何“自胜立中”“助上牧民”。文章有较强的思想性,体现浓厚的儒家气息,可见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确有渊源。
《管仲》是一篇阐述治国之道的论文,与齐国历史有关,通篇以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的形式展开,共十二组问答。
《子仪》记述秦、楚史事,讲述秦晋肴之战后,秦穆公汲取教训,为对抗晋国,转而谋求与南方的楚国联盟,释放长期囚禁在秦国的楚国重臣申公斗克(字子仪),举行隆重的典礼将其送回楚国,以此向楚成王示好。简文叙述的便是穆公送行时的种种情节,穆公和子仪的外交辞令多以诗歌和譬喻的形式,表达了秦楚勠力同心的合作意愿,这些语言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子犯子馀》和《晋文公入于晋》皆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为主角,记载重耳早年流亡在外,借助秦国力量返国,以及重耳归国后整顿内政,一战而霸的史事。晋国自昭公以后,公族式微,国政落入六卿之手。《赵简子》系范献子与成鱄对赵简子训导劝诫的文辞,其中还提到国君以俭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
《越公其事》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依次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五政”,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的经历。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发现最早的十进位算表。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4日援引中国媒体报道称,这21枚竹简大约制造于公元前305年(战国时代),每枚竹简长43.5厘米,宽1.2厘米。一套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竹简已经作为世界上首个十进制计算工具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300多年前就有分数的概念,其中以左金右才的字(读锱)代表四分之一,以‘肉+刀’组成的字代表二分之一,非常伟大!
清华简《筮法》上的卦位图坎、离二卦位置颠倒,《筮法》简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乱。入藏时,简册的前半部分已经分离散乱,后面部分仍保留原来成卷的状态。简长35厘米,共63支,每支简尾正面有次序编号,所以在简的编排上没有疑难。简上的文字是分栏书写的,还插有图形,整篇看来很像是一幅帛书,整理时按照文字的内容、位置和行款,暂分之为30节。《筮法》将所占问的事项分为十七类,称为“十七命”:
凡十七命:曰果,曰至,曰享,曰死生,曰得,曰见,曰瘳,曰咎,曰男女,曰雨,曰取妻,曰战,曰成,曰行,曰讎(售)、曰旱、曰祟。
在难啃的《邦家处位》一文强调贡士选贤,主张以良人治事理政,以正反对比的方式分析不同的用人之道导致的不同后果。其文用词古奥,且内容涉及当时的历史文化,但传世文献几乎没有记载。起初,对于全文的把握,释读者可谓“百思不得其解”。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辞中向李学勤先生和中心团队表达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他说,十年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清华简的抢救性保护、整理释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挖掘了《尚书》《系年》等珍贵历史资料,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并在2017年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心取得了享誉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张文化名片。